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最近狂啃的一部老動畫

大約十年前吧?初見「Lain」(玲音),我就瘋狂般地被吸引、被魅惑得不能自已,瘋狂般尋找這部動畫,但那時市面上沒有它,也許因為這樣的題材在臺灣動漫界並不討喜吧。

十年後,拜網路蓬勃發達之賜,我終於能夠再度拜倒玲音的裙子底下。再次拜見這部意識流到了極點、並不算十分美形、半個帥哥都沒有的動畫,我雖然迷惑於其中甚多非現實疑點,卻依然被其中塑造的神秘氣氛迷得暈頭轉向。

而我看懂玲音了沒?呵呵,其實沒有。老實說我看這部動畫並不打算「看懂」它,毋寧說,我想要「享受」這部動畫的懸疑與神秘,以及意識流。意識流是令人又愛又恨的好物,它可以被無限解釋。

劇中含有GL要素。Lain與愛麗絲之間的羈絆強烈。

千葉進步在劇中飾演電腦主機送貨員,喜歡電腦相關事物,偶而調戲一下收貨物的家庭主婦(笑)。成田劍似乎是某路人甲。山崎たくみ則戲份頗多但沒有名字,是一直跟蹤(?)Lain的黑衣男之一。

=========
參考連結:
玲 音 與 愛 莉 斯 - 愛 恨 交 纏 ?


================


以下轉貼自維基百科。
==========

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是一部試驗性動畫,于1998年7月6日9月28日東京電視台的深夜時段播映,共13集。講述了一個身處日本的14歲女孩岩倉玲音,以及如何受父親影響,接觸,進而發現了「連線」(Wired,一個國際性電腦網路)之中隱藏的巨大秘密,和自己的神秘身世的故事。原創編劇為小中千昭,原創角色形象設計為安倍吉俊,由岸田隆宏導演,production 2nd製作。在北美的製作發行公司為Geneon,在新加坡的製作發行公司為Odex。


玲音中探討了集體無意識網際網路陰謀論唯我論等其他一些經常在賽博朋克作品中出現的主題。喜愛這部作品的人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文學性動畫








目錄


[隱藏]





[編輯] 情節



玲音在使用她自己组装的個人电脑


玲音在使用她自己組裝的個人電腦




故事以玲音的同學四方田千砂的自殺開始。在她自殺後,玲音的同學陸續收到千砂的電子郵件
同學普遍認為這是惡作劇。但玲音並不相信並決定自己調查。她使用個人電腦(或稱「navi」,以Knowledge
Navigator概念命名),並收到千砂的電子郵件。千砂在其中說她拋棄肉體,生活在連線中。玲音因此開始探索連線。而後她通過一系列事件逐漸領悟到,
她自己是一個無所不在全知全能的存在。


玲音慢慢地發現了真相。橘總研究所的首席執行官英利政美基於莫提·李瑞的「Eight Circuit Model of Consciousness」,並應用舒曼共振現象(參見en:Schumann resonance)開發出「第7協議」,以此收集集體無意識。他由此發現了成為連線中神的方法。


將意識傳輸到連線上,並毀滅自己的肉體,他實現了不朽。為了維持他作為神的存在,他在連線上創造了玲音,以及駭客組織「The Knights of the Eastern Calculus」。


在將玲音從連線上的軟體變為現實中的小女孩後,英利開始了由橘總研究所主持的「系列試驗」。但後來由於玲音對於英利逐漸失望,讓所有「Knights」成員被殺,消滅了英利的「崇拜者」,破壞了英利作為神的地位。但英利告訴玲音,她是他唯一的崇拜者。


在劇情尾部在,當英利破壞玲音與好友愛麗絲的相處,玲音告訴英利用舒曼共振來完成第7協議並不是英利一個人的成就,英利只不過是個「代理的」神,不
是真的,僅是自己宣稱的。這一揭露讓英利勃然大怒。英利最終想憑空凝聚出肉體消滅玲音,但以失敗告終,英利也死去。這導致愛麗絲的極度恐懼,玲音決定消去
世界上一切關於她的記憶,為了安慰愛麗絲。玲音說:「如果沒有人知道,就沒有發生過。」


不過在這之後的世界中,英利還活著,這是一個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不過如果說片中描寫的羅斯威爾飛碟事件的起因是集體潛意識對的未來幻想,這可以解釋英利的未死:在新的世界中,集體潛意識的情況被玲音改變了。


本片另一個特點就是,主角玲音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特別是在遇見連線上的玲音時。比如玲音會有這樣的獨白(對白):「我是誰?」「你是誰」「我就是
我!」「只有一個我!」「你不是我!」她一直在求證她自己到底是什麼,普通的女孩,還是別的。在結尾,她選擇了成為類似於神的存在。



[編輯] 其他相關出版物


《玲音》的版權在最初就已授予了許多其他改編形式(卡通、電視遊戲和漫畫)許可。製作人Yasuyuki Ueda在接受雜誌《Animerica》(Vol. 7 No. 9)的採訪中說:「我的整個計劃就是把每一種媒體形式所包含的創意結合起來。」儘管卡通最先發行,但事實上最早創作的是電視遊戲的劇情,而兩者的製作過程同時進行。


卡通版由東京電視台1998年7月6日9月28日初次播放,一共有13集,每集一個半小時。相同名字的PlayStation遊戲于1998年11月26日發行。



[編輯] 相關的原創畫集


  • 《Omnipresence In The Wired》,精裝本,96色128頁日語文字。包含每個「layer」(《玲音》中對每一集的稱呼)的介紹文字及概念圖和一部短彩色漫畫,名為「創作的惡夢」。參見:[1]。1998年由Triangle Staff/SR-12W/Pioneer LDC發行。(ISBN 4-789713431
  • 《Visual Experiments Lain》,平裝本, 全彩色80頁日語文字。介紹了創作,設計和故事發展的一些細節。1998年由Triangle Staff/Pioneer LDC發行。(ISBN 4-789713423
  • 《Scenario Experiments Lain》,平裝本,335頁,作者 chiaki j. konaka(原書中作者名即為小寫)。包含劇本和部分情節記述。(ISBN 4-7897-1320-2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Offcial Guide》平裝本。PlayStation遊戲的指導。


[編輯] 相關的原聲專輯及單曲


  • 片頭曲《Duvet》,由樂隊bôa作詞作曲演唱,他們的第一首單曲。這在日本動畫中很罕見:英國樂隊演奏的英語OP
  • 原聲專輯《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oundtrack》,第一張原聲專輯,收錄了電視卡通版本的原聲音樂。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oundtrack: Cyberia Mix》,第二張原聲專輯,收錄了電視卡通版本中出現的一些電子音樂以及片頭曲的一個重新混音版本。
  • 《lain
    BOOTLEG》,雙CD限量版專輯,多於45首曲目。電視遊戲版中的背景音樂和一張數據音樂CD,其中包含了一個鐘錶程序和一個遊戲,Pioneer
    Records發行。此專輯經常和另一張類似專輯混淆(1張CD,45首曲目,其中一些的長度比原始版本要短)。

《玲音》的PlayStation電視遊戲于1998年11月26日由Pioneer LDC出版發行。這個遊戲沒有被歸類,有爭議甚至認為它根本不是一個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在玲音的幫助下開啟對她的每次治療和治療日誌,由此揭開她的身世。遊戲過程中玩家需要注意對於各種聲音、影像、文字、一個泰迪熊的各個部分以及其他事物的收集,以此作為幫助在一個作業系統的每個層面中探索最終完成調查。遊戲里發生了一系列與卡通版本不同的事件。遊戲運用了極為大量的多媒體效果,全日文,如果玩家沒有掌握任何關於日文的知識將很難進行遊戲。



[編輯] 其他


LainOS,一個開源作業系統,製作的目的是向玲音在故事中使用的運行于Navi上的作業系統致敬。但目前開發計劃處於停滯狀態。



[編輯] 影響


《玲音》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人物,包括:萬尼瓦爾·布希寫于1945年的論文《As We May Think》,莫提·李瑞的「Eight Circuit Model of Consciousness」,《愛麗絲夢遊仙境》,蘋果電腦BeOSLISP,科幻作家考德維那·史密斯的作品《Think Blue, Count Two》題目的錯拼「Think Bule Count One Tow」,分形,Knights of the Lambda Calculus,Majestic 12,曼哈頓計劃,Memex,Project Xanadu,Douglas Rushkoff以及其著作《Cyberia》,舒曼共振,NeXT等等。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